依臺灣飼養經驗來看,家兔最常見的疾病多集中在「腸胃、牙齒、呼吸道、寄生蟲、泌尿、生殖、以及重大傳染病」七大類,而真正能預防的關鍵只有五件事:高纖飲食、充足水分與活動、清潔通風的環境、定期健檢(含驅蟲與疫苗)、以及適齡絕育。只要把這五件事做對,就能把多數問題發生率降到最低。以下分項說明常見疾病的特徵與具體預防措施。
1. 消化系統疾病
1‑1 腸胃停滯(GI stasis)
症狀:食慾下降、糞球變小或消失、腹痛拱背。
高危因素:低纖飼料、突然換食、疼痛或壓力。
預防
- 80 %以上草乾(提摩西、麥稈等),少量高纖顆粒與新鮮蔬菜。
- 24 小時供水,保持日常運動與減少驚嚇。
1‑2 球蟲病(Coccidiosis)
症狀:水樣下痢、體重下降,幼兔最危險。
預防
每日清除糞便、乾燥墊材、避免多兔擠在潮濕環境;必要時依獸醫指示添加抗球蟲藥或定期檢糞。
2. 牙齒與口腔疾病
2‑1 牙齒過度生長/咬合不正
症狀:流口水、挑食、體重下降,嚴重者頰膿瘍。
預防
- 大量粗纖維磨耗牙齒;避免長期只餵顆粒或零食。
- 每 6 – 12 個月由擅長兔科的獸醫檢查牙冠與根尖。
3. 呼吸道疾病
3‑1 「打噴嚏」鼻炎(Pasteurella “snuffles”)
症狀:連續打噴嚏、白色鼻涕黏住前腳或臉頰。
預防
降低氨味與粉塵,籠舍保持通風乾燥;新兔隔離觀察至少兩週。
4. 寄生蟲與皮膚疾病
4‑1 耳疥癬(Psoroptes cuniculi)
症狀:耳內厚痂、抓癢甩頭。臺灣高溼環境易反覆感染。
預防
定期清潔耳道、與獸醫討論季節性滴劑(ivermectin/selamectin);多兔同住時分籠並高溫清洗用具。
4‑2 Encephalitozoon cuniculi(腦脊髓原蟲)
症狀:頭歪、轉圈、後肢無力或腎臟病變。
預防
減少野鼠野鳥進入、保持飲水清潔,並在出現神經症狀時盡早血清學檢測及投藥。
5. 泌尿系統疾病
5‑1 尿砂與尿石
症狀:排尿困難、血尿、腹部觸痛;鈣質沉積常見於中年後或缺乏運動個體。
預防
- 提摩西等低鈣牧草為主,限制苜蓿草與高鈣蔬菜。
- 鼓勵跑跳、每天換水;若尿液持續混濁應就醫超音波檢查。
6. 生殖系統疾病
6‑1 子宮腺癌與乳腺腫瘤
- 雌兔 4 歲後發生率高,可轉移肺部。
預防
6 – 8 月齡完成絕育可將風險降到幾乎 0;同時避免假孕與行為困擾。
7. 重大傳染病(需疫苗)
疾病 | 致病原 | 台灣現況 | 預防 |
---|---|---|---|
RHD1/RHD2 | 兔出血症病毒 | 2020 年後陸續通報 RHD2 病例 | 每年 1 針或依疫苗廠牌間隔追加。 |
Myxomatosis | Myxoma 痘病毒 | 本土少見,進口與野外蚊傳仍有風險 | 若飼養戶外或常出入展演場合,評估施打複合疫苗並加強蚊蟲防治。 |
小提醒:目前臺灣只有部分動物醫院進口合法 RHD2 疫苗,施打前務必確認來源與批號,並遵守 48 小時內避免洗澡與劇烈運動的護理指引。
綜合預防重點(五大原則)
- 高纖飲食:天天無限量牧草是牙齒與腸道的生命線。
- 水分與活動:流動飲水+足夠空間(最少 2 m² 跑跳區),可預防尿砂、肥胖與腸胃停滯。
- 環境管理:每日清糞、每週深層清籠;保持 40 – 60 % 濕度、避免菸塵與香氛。
- 定期健檢與驅蟲:建議每 6 – 12 個月做全身理學檢查與糞檢;戶外兔則加做血清與疫苗。
- 適齡絕育:避免子宮癌、攻擊行為與標記尿;同時降低被棄養機率。
何時該立刻就醫?
- 完全拒食或 12 小時無排便
- 呼吸喘促、流出膿樣鼻涕
- 斷續搖頭或側臥轉圈
若出現以上情形,即便是半夜也應直接送有「特殊寵物」科別的動物醫院急診,以免錯失黃金搶救時間。
透過建立正確的日常照顧與早期警覺,即使在高溼高溫的臺灣環境,家兔也能擁有 8 – 12 年以上的健康壽命。祝你和毛孩都平安幸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