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

[音響] 轉載 馮心博士的 [耳放有必要嗎] 一文

Xin耳擴的製作者Xin Feng (馮心) 博士寫過一篇「耳放(擴)有必要嗎?」的文章,轉載如下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回答當然是絕對有必要。有些人第一次就能聽出區別來,有些人則要花一些時間來訓練耳朵和大腦。 不論怎樣,一但聽出差別來了,就再也放不下了。 

從耳機擴大器的角度來看,耳機可以分為高效率和低效率,高阻抗和低阻抗。虛弱的隨身聽一般不能把低效率的耳機推得足夠響亮。毫無疑問,低效率耳機需要耳擴。常見的低效率耳機有AKG K240, AKG K1000, 和Etymotic ER4S。 

隨身聽雖然能把高效率耳機推得夠響(大聲),但聲音未必夠好聽。一般隨身聽都只有10毫瓦左右的輸出功率,實在是不夠強。最常見的高效率耳機有:Sennheiser HD-580, Koss KSC-50, Grado SR-60, 和Etymotic ER4P。當你把這些高效率耳機直接接入隨身聽時,聲音確實不錯,不過還是有不少重要的成分漏掉了。 

你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謬誤:低阻抗耳機像SR-60(32歐姆)和ER4P(27 歐姆)等不需要另加耳擴,而高阻抗耳機象HD-580(300 歐姆)才需要加耳擴。錯了,它們都需要加耳擴,而且,SR-60 和 ER4P 比HD-580更難推! 

讓我們看看Tangent對PPA耳擴所做的測試結果: 

http://www.tangentsoft.net/audio/ppa/amp/bench 

對比1個和4個緩衝驅動器的測試結果,你可以很容易發現:要想達到足夠低的諧波失真,互調失真和通道間洩漏,PPA需要並聯4個緩衝器來推動SR-60,而推HD-580只要1個就夠了。我自己的測試結果也是一樣 - 低阻抗耳機要難推得多。吃驚嗎?為什麼? 

因為,低阻抗耳機像SR-60需要很大的電流。放大器在輸出大電流時 ,更容易產生非線性失真(這通過諧波失真和互調失真資料反映出來)和通道間洩漏。當負載阻抗很低時,放大器的輸出阻抗也相應應當低。輸出地線的阻值必須非常低,尤其是在高頻區,否則通道間洩漏會很惡化。疊加緩衝器可以提供很大的驅動電流能力和很低的輸出電阻,這樣測試結果看起來很好,聽起來也好。 

你看,就是像PPA這樣的超級耳擴推SR-60和ER4P這些被人們(錯誤地 )認為很好推的耳機時都需要付出如此的努力,那些只有10毫瓦的隨身聽能有何等表現呢?比如,當你把ER4P插到iPod時,你根本聽不到低音,因為低頻信號需要更大更多的驅動電流。這就是其原因,儘管iPod和其他新型隨身聽在紙面上都有很平坦的20 - 20千赫茲頻率相應曲線。

很簡單,它們無法提供這些耳機足夠的電流。 

那這是不是說高阻耳機象HD-580就不需要耳擴了?

不是的。如果你把HD-580接入iPod,聲音確實不錯。可是,至少還有兩樣東西丟掉了。

如上所述,當耳擴推動低阻抗耳機時,電流和輸出阻抗(包括地線阻值)扮演起最重要的角色。 當推動高阻抗耳機時,電流和阻抗這些因素相對而言不起決定性作用,而是高擺幅電壓性能在這裏占主導地位。

第一,擴大器必須有足夠的無削頂電壓擺幅來驅使耳機達到足夠的音量。如果擴大器沒有足夠的電壓餘量,當音樂爆棚(大動態)時,你就會遭遇削頂失真。

第二,是電壓擺動的速度(slew rate)。如果太慢,比如像小提琴的快速拉弓,顯不出衝擊感,無法打動你的心。

不少人抱怨HD-580不像SR-60那樣有衝擊力,其實是他們的耳擴的擺速不夠高。300歐姆的HD-580比32歐姆的SR-60需要大得多的電壓擺幅,高擺速就顯得重要得多。 

大多數隨身聽都在很低的電壓下工作(1.5v - 4.5v之間),它們無法很好地提供上述兩樣東西(高擺幅和擺速)。當你把一幅HD-580直接接入iPod時,聲音不賴(雜訊和失真都很低),但你不會感覺任何力度和撕心裂肺的衝擊。 

還有很多其他有關的技術細節,不過大多數人不需要去瞭解,因為他們不設計和製作擴大器,但以上的敍述已涉及了最主要的東西,已足夠說明好的耳機擴大器對耳機是多麼重要。 

到這你也許會問:不錯,耳擴聽起來不錯,不過值得花那麼多錢去背個累贅嗎? 

問得好,這正是為什麼我做了這些價格低,極好攜帶又省電的耳擴。我正在做內建高檔耳擴的MP3隨身聽。 

你也許還會問:只用3節電池的SuperMini耳放怎麼能推動HD-580呢? 

好問題。SuperMini不像別的耳擴那樣需要很多的電壓餘量。別的耳擴只能從4.5v中摘取2v的電壓到耳機上,而SuperMini可以把幾乎所有的4.5v全都加到耳機上去。SuperMini使用同樣的"軌對軌"(rail-to-rail)緩衝驅動器,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電源電壓去推動耳機。 

真的沒有不需要耳擴的耳機了?還是有的,像那些$10左右的Sony, Panasonic和Philips耳機。不過不是因為它們太好了而不需要耳擴,而是實在太差,別浪費你的錢和耳擴。我反覆講,無論如何,先買一副Koss KSC50,才$17, 不用耳擴也能夠區別,不過還是加個耳擴更好聽。

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

[音響] 真空管屏蔽實驗

真空管很容易被大氣中的電磁信號干擾,尤其是手機,特徵是會有 噠噠 或 嘶嘶 的聲音。最近被搞得不勝其擾,於是決定試試能否屏蔽掉這些惱人的雜訊。

以下是用來測試的管機,偉良的 E400。管子的組態是前面兩根12AX7信號管,後面兩根6V6功率管。兩根功率管本來就是軍規鐵殼,所以沒有屏蔽不良的問題。前面這一對信號管便成為本次測試的主要對象。測試的方法是手機關掉 WIFI,用 4G 上網滑 Google Plus,當手機接近信號管時,會產生很大的 噠噠 聲。



首先試試鋁箔,繞了約3圈,用三用電錶測量電阻只有 0.3 歐姆。手機接近一聽,不及格,有很明顯的 噠噠 聲。



下圖中間那兩個紅色的是網路上買的鋁製管罩,旁邊兩個大的是五金行買的胡椒罐。為了散熱胡椒罐頂打了洞,側面也鑽了小孔。



單獨使用紅色管罩,噠噠 聲有變小,不過還是聽得到。單獨使用胡椒罐效果也差不多。使用胡椒罐蓋住鋁箔的組合,噠噠 聲變更小了,不過還是聽得到。



最後,使用胡椒罐蓋住紅色管罩的組合,BINGO!!! 噠噠 聲幾乎完全不見了。拿起來會變大聲,蓋下去又變不見,跟魔術一樣。



最終形態如下,雖然醜了點,不過再也不怕手機干擾了,而且聲音似乎更好聽了...


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

[音響] DIY 6SN7 轉 13DE7 轉接座

最近同事買了ㄧ部 Woo Wa6,聽了一陣子後想升級真空管。新版 Wa6 用的是 5AR4 整流管以及 13DE7 信號管。5AR4 升級管容易買,不過 13DE7 就傷腦筋了。一種簡便的方法是使用 6SN7 轉 6DE7 的轉座,插上 12SN7。由於 12SN7 跟 6SN7 只差在燈絲電壓,其他特性完全相同,而且 13DE7 跟 6DE7 也有類似的關係,因此可以直接取代 13DE7。缺點是網路上 12SN7 的管子就那幾根,選擇相對少很多。所以討論之後決定 DIY 一個轉接座,插在原來的 6SN7 -> 6DE7 轉接座上,在燈絲腳位串上一個10歐姆10瓦的水泥電阻,以便將燈絲電壓降到 6SN7 能接受的範圍。



所需材料如下:

首先在座杯第八腳附近鑽兩個小孔
逐一將導線穿過腳心,上銲錫,修剪
記住腳位一定要一對一,接錯可能會讓擴大機燒掉。第八腳的線特別做長一點從小孔拉出來。



用 AB 膠將陶瓷座黏牢在座杯上
將拉出的兩條線焊上一顆 10 歐姆 10 瓦的水泥電阻
插上 6SN7,然後整組插在 6SN7 -> 6DE7 轉座上。開聲,好聽!




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

[音響] Soekris dam 1021 0.012% REV 4 組裝歷程

自從看了 牙尖嘴利音響頻道 的介紹後,就對這部 R2R DAC 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沒過多久,DAC 開發板跟 Amanero Combo384 USB 2 to I2S 轉接板就出現在我書桌上了:



2016/06/21 當天晚上 9 點開始組裝,凌晨 12 就開聲了。組裝其實蠻簡單的,這裡 有詳細的介紹:


兩天後根據 網路上的說法 替他上電容陣,使用 2000uF x 12,聲音變得飽滿很多。


接下來上木殼,其實也嘗試過鋁殼跟鐵殼,不過因為鑽孔難度太高而作罷




初版的電供使用 LM317 來穩壓,用一陣子後發現機體溫度偏高,因此改用 CLC 濾波。


這部 R2R DAC 的聲場縱深稍淺,不如 SMSL M8 深邃,但聲音比較自然耐聽有層次,目前是個人的主力 DAC。


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

[音響] SF-801 改機心得

SF-801 是 HITON AUDIO 推出的 DIY 前管後晶耳擴。此耳擴使用 42V 的直流電源,實測 Vpp 可以到達 20V 左右,故十分適合拿來推大阻抗耳機,比如說 SENNHEISER HD800 之流。最重要的是他的售價相當便宜,只需要台幣 3K 左右,拿來做各種改造也潛力無窮,就算改壞了也不會心痛。以下討論個人實作過的各種改機方法以及心得。先附上 SF-801 電路圖:



移除輸入交連電容與負回授

首先,可以把輸入電容 C8、C10 短路,讓他直交。好處是聲音會變乾淨,低頻量小增。缺點是如果遇到輸出帶直流的前級會影響擴大機表現。不過 99.99% 的前級或播放機都會把輸出直流處理好,所以這個缺點其實不是什麼問題。

其次,可以把回授電阻 R20、R18 移除,R19、R22 短路。有些網路上的文章只提到把 R20、R18 移除,並沒有提到把 R19、R22 短路。但 R19、R22 不短路的話底噪會大幅增加,所以建議還是短路。移除負回授後,拿來推 HD800 活生感大增,解析也略微增加,簡直判若兩人,升級感不只一個耳朵。各位看倌可能會說既然如此,為什麼原廠不直接移除負回授呢?這是因為負回授移除後有幾個缺點:
  1. 擴大機 GAIN 會變很大,音量旋鈕轉一點點音量就會比之前大聲很多。這對高阻抗的耳機例如 HD800 不是問題,但對於低阻抗的耳機就會是一個嚴重的問題。因為音量旋鈕太敏感,所以低阻抗耳機稍微轉一點點就會很大聲,音量變得很難調整,也容易不小心調太大聲而傷害到耳朵。
  2. 擴大機會變得比較挑耳機。之前有負回授時,大部分的耳機都能表現良好。去除負回授後,有些耳機的表現反而會變得比以前差。
  3. 底噪會小幅增加,這在 HD800 或 AKG K702 這種高阻或中阻耳機上不是問題,但會對低阻高敏的耳機會造成困擾。
個人測試手上的幾組耳機,移除負回授後,HD800 的表現非常棒,AKG K702 也小有進步。SONY XBA-A3 聽起來也不錯,不過 ATH WS1100 聽起來很刺耳。所以不是所有耳機都適合。




大水塘電源濾波電容

替 C11(3300uF) 並聯一個大水塘電容,此電容會加強 SF-801 低頻的質與量。不過請注意,此電容不能太大,否則有讓 Q11 燒掉的危險。若怕燒掉 Q11,可以把這個電容加在電供側,請參看下文的自製線性電供。

自製 線性電供 (CLC)

其實 SF-801 附的交換式電供表現很不錯,不過如果能用線性電供的話當然對聲音還是有幫助的。接法如下:

變壓器 -> 橋整 -> 大水塘 -> 電感 -> 大水塘 -> 濾波磁環

變壓器使用電子材料行就能買到的 PT-33 接 32V 輸出端,該變壓器最大輸出電流有 2A。橋整晶片也是電子街就買得到。大水塘個人使用 10000uF,也可以額外並聯 100uF 以及 1uF 電容據說可以加強高頻響應。中間的電感我是直接買變壓器來充數 (PT-6,使用0v-9v 兩端子),測量後電阻 3 歐姆,電感 10mH。此電路空載 45V,負載 42.8V。聲音變得比較肉感、扎實。




雙 MONO

雙 MONO 的意思是用一只 SF-801 處理一個聲道,所以必須要兩組 SF-801 才能做雙 MONO。雙 MONO 的好處是降低左右聲道的串音,以及加大每一聲道的供電餘裕。

首先是做輸出母座,看要接 4pin 平衡母座,雙 3pin 平衡母座,或者 6.3mm TRS 母座皆可,請依自己需求到電子材料行購買。各種母座的接腳定義可以參考下面文章:




然後去買兩個 RCA接頭,將其短路接在沒用到的 RCA 孔上。


如此便大功告成。雙 MONO 後,樂器分離度增加,定位比以前準確。最後附上一張系統全家福照: